鼻咽癌(Nasophrayngeal carcinoma, NPC)是发生在鼻咽上皮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通常与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 EBV)感染等因素相关,高发于东南亚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鉴于鼻咽癌无明显早期症状、肿瘤部位隐匿、传统组织活检的高侵染性、临床成像技术的低特异性,大多数鼻咽癌病例均确诊与癌症晚期,其伴随着较高的转移风险,5年生存率低于40%。除此之外,鼻咽癌常常与慢性鼻咽炎(chronic nasopharyngtitis, NPG)混淆,使得临床医生无法对两类患者对症下药。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更灵敏、准确的新型液体活检标志物来实现NPC的早期诊断、区分NPC和NPG患者。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颜晓梅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林勤教授及临床肿瘤实验室胡斌副教授在特异性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 40-1000 nm)用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文章突破了血液环境中肿瘤相关EVs的含量低、表面蛋白表达量低等限制因素,利用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low cytometry, nFCM)对循环体液中表达EBV编码的膜蛋白LMP1和LMP2A(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2A)的以及表达其他肿瘤标志蛋白的EVs浓度进行表征,揭示了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甄别鼻咽癌、鼻咽炎及健康人的标志物组。相关成果以“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Based on Phenotypic Profiling of Viral and Tumor Markers on Plasma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y(Anal. Chem., 202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2c01311)。

该研究揭示了:1)EBV编码的膜蛋白LMP1和LMP2A可以作为表征鼻咽癌细胞系来源EVs的特异性标志物;2)血浆中的五种EVs亚群(LMP1、LMP2A、PD-L1、EGFR和EpCAM)的浓度总和EVSUM5可实现NPC的早期诊断,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2.9%、100%及96.3%;3)EVSUM5也可用于区分NPC与NPG患者,准确度为83.1%;4)LMP1+EVs与LMP2A+EVs的浓度和EVSUM2可实现NPG和健康人的良好区分,准确度达82.6%。以上新型标志物的临床诊断效果均远优于经典的VCA-IgA检测方法。nFCM在癌症的早期诊断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对特定EVs亚群的浓度分析实现了NPC和NPG的分层诊断,对于发展精准的临床治疗策略、提高临床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9级直博生胡芸芸。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1934004、21627811、21521004和81772893)、国家基础科学人次培养基金项目(J1310024)、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为项目(2021J011355)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TQ017)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2c01311